
若非熟門熟路的嚮導指點迷津,頗難發現隱身在整排住家的庇護工場。武漢肺炎引發全台口罩荒,廠房裡機台轟轟作響,平整的口罩從輸送帶一片一片跑出來,這時間點、這畫面,應該比印鈔票還讓人期待吧!電話響個不停,原本乏人問津的口罩,搖身一變成了有錢也難買的珍寶。握著話筒的業務經理程博彥忙著道歉:「不好意思喔,口罩配合政府徵收,沒有貨了。」
1月29日大年初五,因雲林縣長張麗善一通電話,庇護工場開放現場販售,自晚上7點賣到深夜11點半,鐵門外的民眾無畏13度低溫,排隊人龍綿延一公里,新冠肺炎引起恐慌,工場連兩天賣出十萬片口罩,初嚐爆紅滋味的程博彥不免感慨:「從三年前成立到現在,我們這家庇護工場很少人知道。」
庇護工場由程博彥父親程俊琅創立,雇用智能障礙者生產口罩。默默無名的庇護工場,自然比不上聲譽卓著的醫材大廠,平常訂單少得可憐,一年虧損近百萬,程博彥透露:「整年賣不到幾萬片,很有挫折感,想說是不是該結束營業?」從事土木工程的父親程俊琅卻不願意,寧可拿本業賺的錢來貼補虧損、維持營運。
投入的金錢有去無回,再怎麼入不敷出,他們仍不忍放棄六名智能不足的大小孩,這對父子是傻了嗎?程博彥說:「我阿公程滄海以前當車掌,看過艱苦人真濟啦,他曾發願,只要有能力就要做善事。」原來,「傻」竟已家傳三代!程俊琅實踐父志成立庇護工場,想到雲林空污嚴重、西螺揚塵多,為了解決在地人困擾,「那就做口罩吧!」口罩作業流程從收料、包裝,並不繁瑣,大小孩也好上手。

「拿名片自我介紹,我們是生產口罩的庇護工廠,認同的人雖多,實際買的卻少之又少。」外界對智能障礙者難免有刻板印象,「有的人會問,會不會流口水在上面啊?做出來的口罩會不會歪七扭八的?我只能笑笑的說:『不會啦,我們都有經過層層品管』。」好脾氣的程博彥不爭辯。
對自家產品的信心,源自大小孩的執著與努力,從機台壓製、定型到包裝、送驗品管,即使是一小片口罩也不得馬虎。「他們心思單純,每個步驟都非常仔細,堅持把自己負責的程序做好。」
疫情帶動口罩熱銷,小小庇護工場意外成了熱門景點,在網友傳播下,有了全國知名度,連跨國企業都主動上門,下了五百萬片訂單,但為了將口罩留在台灣,程博彥忍痛推掉近千萬生意。
年後開工至今,小小工廠天天趕工生產,卻沒人抱怨,程博彥有感而發:「平常是我們照顧這些小天使,看著他們一天天進步,現在換我們去依賴他們,請他們幫忙做口罩,為全台灣的防疫盡一分心力。」
中午休息時間,我和員工小祐(24歲,輕度障礙者)聊天,「最近口罩很缺貨,會不會很忙?」他搖了搖頭,「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做了很多口罩,媽媽有給我稱讚,為了台灣人的健康著想,鼓勵我繼續生產口罩。」淺白話語裡,有直挺挺的驕傲。
這股熱潮之後,庇護工場這條路還能走多久?沒有人回答我。但三代傻人的善心,卻讓另一群孩子的人生旅途,少了些障礙;我掛上一片輕薄的口罩,感受到一層濃重的情意 。
(撰文:蕭惟珊 特約攝影:李政遠)
更多壹週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