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政男
台灣媒體史上銷量最大、讀者最多、影響力也最深的雜誌壹週刊,在創刊將近十九年後,將於2020年2月29日完成階段任務,下台一鞠躬。
台灣壹週刊於2001年5月31日創刊,當期賣出二十七萬本,至今仍是台灣雜誌單期銷售紀錄。後來幾年,壹週刊保持台灣最暢銷雜誌地位,每期平均銷售量高達十數萬本,讀者人數多達百餘萬,都是史上第一。
至於壹週刊的影響力,光憑這點就無人能及了:靠著揭發貪腐弊案,把一位總統搞進了大牢。
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以後,1980左右台灣出現了封面亮麗、內容露骨的周刊雜誌,在一堆正經八百、讓人昏昏欲睡的報紙與期刊之中,拂來香水與血水的氣味,讓讀者紛紛醒了過來。
這類以女明星為封面、以演藝圈八卦或社會事件為題材的周刊,原本以為就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未料在二十年後,當台灣歷經政治解嚴與社會開放,人們有些看膩卻又不知替代選擇何在的時候,壹週刊從香港來到台灣了。一顆震撼彈就此狠狠丟進了媒體界,也炸開了台灣社會,一下子就把讀者的眼界推到十萬八千里外,從此回不來。那些傳統周刊,有些就此關門、有些就模仿壹週刊的風格,繼續生存下來。
壹週刊來自香港,脫胎於英式小報傳統,而其吸引讀者的利器之一就是跟拍。跟拍以後,讓照片說話,當事人看了只能雙手一攤,點頭默認,無法再用言語辯駁。這類報導形式,對2001的台灣社會仍是陌生,於是在當時引來了不少撻伐,甚至釀成官司,然而雜誌銷售量證明了台灣讀者有這方面的需求。
在壹週刊之前,一般人對藝人名人的想像就是衣香鬢影、冠蓋雲集,然而當跟拍鏡頭掃進隱密的角落,照出鬼祟的身影,讓大家撞見了來不及戴上假面的後台情景,一下子幻想破滅,從此體認原來他們也是凡人。

如果壹週刊就此滿足,留在小報的窺視傳統裡,也是可以賣得不錯,但這隻銳利如劍的鏡頭,在政治高壓剛剛鬆綁的台灣,更加大膽地向政治人物伸了過去,果然照亮了台灣人難以想像的諸多陰暗面—原來,打開政治人物的家中後門,可以看到這麼多見不得人的風景。
在壹週刊之前,台灣媒體不是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就是把政治人物看成人上人,不敢造次,但壹週刊不理會這些禁忌,而是用媒體專業的冷眼、探求真相的熱誠,以無私、無畏的精神,把政治人物、政治現象的真實面挖掘出來。
在過去十幾年,有好長一段時間,許多台灣人每到周三壹週刊的出刊時間,就會猜測這一期又要爆誰的料了?誰又得出來道歉,說自己犯了芸芸眾生都會犯的錯誤了?
除了爆料與揭弊,每期兩本的壹週刊為了做到雅俗共賞,其實也有不少傳統綜合雜誌的實用內容,甚至也找了不少知名作家來寫稿,都吸引了不同族群的讀者。
進入2010以後,隨著智慧手機與社群媒體的興起、網路論壇與臉書專頁的盛行,全世界媒體都感受到另一波傳播革命的到來,壹週刊也不例外。先是紙本銷售量漸減,只能轉型為網路刊物,後來也因為同類型媒體的出現,瓜分了市場,使得經營越來越困難,到了2020終至必須停刊。
雖然壹週刊停刊了,但它在將近十九年間,伴隨著台灣社會走向更開放、更多元也更包容的新世紀,不只改變了台灣人經營媒體、製作新聞的方式,也讓台灣社會更加認識自己,這一份貢獻將會留在台灣媒體史裡,受到讀者懷念。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