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一個上次爬百岳時寶寶還在肚子裡,如今小孩都國小三年級了卻再也未曾回到海拔三千公尺的地方媽媽,看到像是晨爸(余業文)這樣帶著孩子爬山的家庭,不免拱手作揖、佩服佩服。
晨爸在《第一次親子健行好好玩》書中列舉了五個帶孩子上山的理由,身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健康、培養孩子獨立勇敢的性格、親子關係因為走向山而變得更緊密⋯⋯等等,其實道理說出來大家都懂,但為何總是知易行難,跨不出這一步?或許正如晨爸所說,因為父母都能馬上為孩子找到無數無法上山的理由, 「父母才是孩子無法走出戶外的原因」 ,這句真是直搗我心。
從原本的戶外活動門外漢,變成跑遍大小山岳的登山系作家,晨爸坦言,不愛冒險的自己之所以走出舒適圈,都是為了孩子。他和太太兩人從求學到就業,走的都是普世標準眼中的安全牌,「可是人生就這麼一次,總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希望孩子有冒險的精神,才不至於被社會價值觀所左右。」晨晨從九個月大坐上登山背架,到現在六歲,光是百岳就撿了超過二十座山頭。爬山,就是他們選擇帶著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


晨爸認為,一座山的難度,不在於它是郊山、中級山或高山,關鍵還是你是否對此做足了準備。「選擇路線的能力也很重要,可以從里程跟海拔高度落差,推算出這段路線的上升量屬於緩升或極陡,再判斷自己孩子的能力是否可以負荷。」
孩子的腳程不比成人,以三到五歲的孩童為例,要預估至少多一點五到兩倍的時間。 親子健行比起登頂,更重「過程」,讓孩子在沿途找樂子很重要,休息、玩樂的時間都要考量進去。所以,晨爸提醒,即使是單日行程,頭燈也是不可或缺,「隨時要有摸黑的心理準備。」還有最重要的,是永遠把「安全」這個準則放在第一順位。


第一次的經驗很重要(等等這不是闔家共賞的題目嗎),晨爸良心建議,台灣四處可爬山,帶孩子初次登山的行程,盡量避開長途跋涉的辛苦車程,「選離家最近的郊山步道就很好。」例如柴山步道就像是高雄人的後花園,在台中則可走有十多條、意圖使人選擇困難的大坑步道。
以晨爸所在的北部來說,涼爽舒適的坪頂古圳親山步道,擁有豐富的生態及植物景觀,就是他推薦很適合初心者的郊山,「古圳連到後頭有條小溪,晨晨最喜歡在那裡玩。」幾片落葉組裝小船,便能在郊山水圳上演一場夏日的歡樂龍舟賽。


關注武漢肺炎疫情的此刻,是也該掀起一波強身健體、提升免疫力的戶外運動熱潮了。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挑個陽光普照的好天氣,朝向山林出發吧!


(撰文: Pauline )
info
更多親子登山資訊,可加入臉書社團「健行筆記─親子登山」,或粉絲專頁「晨晨登山隊 帶小孩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