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是最接地氣的所在,它的真實面貌從不遮掩,鮮明呈現你我面前。壹週刊推出新單元【市場味】,週日帶您走逛一處市場,在千味紛雜中,細品各地飲食風物、一起領受小人物的生命傳奇。

天母士東市場傳承五代、超過一甲子的老舖童家饅頭,不見老態,架上饅頭不但五顏六色、口味多樣,還顆顆開口笑呢!
童瑋登高中、大學都讀農園藝科系,身體裡住著農夫魂,他坦言:「做饅頭就是每天重複一樣的東西,很無聊。」橫豎要回家接班,索性撩落去,向務農維生的朋友們募集小農作物,大玩創意食材,「都是找認識的農場,把關來源與品質,連桂圓都是自己烘製的」。

桑葚、山藥、火龍果、南瓜、地瓜、芋頭、紅豆、抹茶、胡蘿蔔、蝶豆花……每季各有主打口味,「春夏主推桑葚,夏秋推火龍果,秋冬推紫山藥。」只要想得到的食材,童瑋登都不放過,「按照每季農特產品的特性,加入麵粉、水、老麵,比例做重新調配。」連辛香料作物也被他拿來實驗,失敗是常有的事,「從無到有,憑空創造新口味需要時間醞釀。」



「最完美狀態,就是我爸揉麵的手藝和我調配的味道結合。」父子聯手的南瓜包子,讓童家饅頭在2013年獲得美食比賽「天下第一攤」包子類冠軍。「自己發想、研究,胡思亂想的點子被採用,顧客買單,覺得蠻有成就感的。」
透過不斷嘗試,用味道來證明,老爸放手讓童瑋登開發新口味,「我對他非常嚴格,做不好,丟了,不要了,致使他現在比我更嚴格。」言語流露對兒子的自豪。




「我跟我爸的饅頭味道不一樣,我爸跟我爺爺的也不一樣。」,童瑋登不但向老爸學,也向爺爺學,試圖將前兩代揉饅頭的功夫融會貫通,找出專屬自己的童家饅頭味,「工法盡量維持傳統,但完全模仿、刻意照抄,饅頭反而做不好。」遵循古法的堅持,加上因應時代去調整口味,童家饅頭的世代交替,點出技藝傳承的長久之道。(撰文:盧國榮 攝影:蘇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