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是最接地氣的所在,它的真實面貌從不遮掩,鮮明呈現你我面前。壹週刊推出新單元【市場味】,週日帶您走逛一處市場,在千味紛雜中,細品各地飲食風物、一起領受小人物的生命傳奇。

【尋寶指南】
關於天母士東市場三五事
1. 號稱「文青菜市場」、「五星級菜市場」、「全台『顏值』最高市場」。
2. 成立於1992年,約有255個攤位。
3. 1F以蔬果、花卉、生鮮、肉品為主;2F設有熟食區和各式百貨、古董、珠寶精品;B1是收費停車場。
4. 2017設計改造,諸如使用木箱盛裝蔬果、增添亮色系裝潢、加入盆栽裝飾等,吸引觀光人潮。
5. 落實血水不落地,清潔工從早到晚維護市場清潔。
天母士東市場內,一家不起眼的小舖高掛「童家饅頭」四個大字,嶄新裝潢、明亮招牌,櫃上擺著一包包賣相討喜的養生饅頭。一家三口分工合作;捏、揉、蒸,打包、買賣、收錢。全家一起做饅頭的景象,不知不覺傳承了一甲子。
「童家饅頭成立在1953年,傳到我是第四代,我兒子是第五代。」
用傳統古法老麵發酵,四代掌門人童俊仁承襲先輩祖傳手藝,不斷尋求改良進步,「發酵是製作饅頭和包子最大的學問」,甚至帶著麵團到基隆一處山洞測試,「攝氏22度和80%的濕度是最完美的發酵環境。」這樣的堅持與鑽研,讓童家饅頭特別綿密、Q彈、有嚼勁。
三年前,童俊仁因工傷無法工作,不久後母親過世,他遭受連番衝擊。在啟智學校當老師的童瑋登,決定捨棄教職回家幫忙。童俊仁回憶:「做饅頭很辛苦,工時長、工作量大,到現在還是很難想像他回來接手。」
童瑋登從小耳濡目染,「覺得應該很容易上手,但真的做,才發現是兩回事。」教書多年,早已成書生一枚,剛學饅頭時,常揉到「鐵手」。

體力需要鍛鍊,精神面的壓力更是恐怖!爸爸童俊仁宛如魔鬼教練,「被罵很慘,天天被盯爆」,兒子一個做不好,就是罵、就是重來,罵到左鄰右舍來勸架,「吵很兇,罵到傳遍整個市場,我直接撂話,我不幹了!轉頭走人。」
父子之間沒磨合這回事,童瑋登只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全聽爸爸的,等他掌握做饅頭的步驟和工法時,才理解「我當初連基本功都達不到,那東西就是沒辦法賣。」一開始,一次揉200到250顆,三分之二以上不合格,不是丟掉就是送人。受惠於他的技術不到位,整個市場的人都吃過免費饅頭。
童瑋登透露,即使到現在,和老爸一起顧店時,皮還是繃很緊,「揉不好,他也不說話,直接把饅頭壓扁或揉掉,全部不合格就是壓壓壓壓壓!全部重來做到他滿意為止。」
表面上,父子倆的牛脾氣都一個樣,但老爸不在、把店交給他顧時,童瑋登會回想起每個揉麵的步驟,手勢、角度、勁道,那個承襲自老爸的身體感,「跟爸爸一起工作,會感覺跟他靠比較近。」
問他做饅頭這麼苦,怎麼願意承擔?「我爸從來沒逼我接,也說傳到他這代就好。」但童瑋登很清楚,如果他不接,童家饅頭就真的失傳了。
他是市場養大的孩子,自幼稚園起,就在傳統市場當大人的跟屁蟲;鑽進鑽出、找錢遞東西、看大人工作。尤其是過年期間,大人忙到幾乎沒辦法回家時,爸媽會尋來一個紙箱,讓他在箱裏建立他的城堡,「從紙箱縫隙偷看他們工作,就覺得一家人一起工作,是件蠻幸福、蠻快樂的事情。」(撰文:盧國榮 攝影:蘇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