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秋華是華裔女建築師的先驅,一生輾轉居住過三個不同的文化國度,中國是出生成長之鄉,美國是建築專業和藝術養成之所,台灣是定居最久、貢獻最多之地。畢生奉獻給建築,即使已九十多歲高齡,仍參與建築設計工作,畫圖、丈量、出入工地
王秋華,1925年出生於北京。父親王世杰是留學英法的法學博士,來台灣後曾任中研院院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總統府資政等要職,編撰的《比較憲法》做為國內大學教材數十年。母親是畫家蕭德華,表弟是知名藝術家蕭勤。
王父重視人文思想,創辦武漢大學擔任校長後強調:「一家大學能否臻於一流,端賴其文學院是否一流;有好的文學院,理工學生也會發展人文的高度興趣,擴大精神視野及胸襟。」

理科少女文藝魂
王秋華受家學影響,從小喜歡寫作,想當作家。高中分組,卻選了理科,「文學、美術、音樂是我真正喜歡的東西,我終生會自己去探討,但物理、化學,不在學校上課很難自己去探索。」
選大學科系時,她去中央大學建築系參觀,恰好系上評圖,教室牆壁貼滿五顏六色的建築圖樣,「看得我非常感動,心裏想,這是我真正想學的東西。」恰好也喜歡畫畫,就選了建築系做為終生職志。1942年,第一名考入中央大學建築系。「我媽媽說:『也許妳將來可以嫁給建築師,妳可以幫他削鉛筆。』」

賭贏一塊錢踏入業界
畢業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碩士,遇到恩師古德曼。「我就跟Goodman說,我不想只念書,希望累積工作經驗。」古德曼不但幫她爭取獎學金,還讓她在學期間先到事務所實習。
第一次實習製圖,古德曼要她把設計圖改成施工圖,她提出某些設計可以改得更好,古德曼說:「這花了我兩天,我以性命打賭,妳不會做得更好!」她說:「我不能用生命打賭,但我想我可以改得好些。」「那我們賭一塊錢。」王秋華改好圖後,隔天發現圖旁放了一塊錢,這一塊錢開啟了她和古德曼30年的合作。

另則軼事是王秋華將吃剩的酪梨核栽種在事務所裏,冒出可愛的小芽,經事務所數度搬遷,小樹飛快地生長,直到長成一棵面積佔據兩個畫圖員位置的大樹,古德曼開玩笑:「妳必須做三個人的工作。」這棵酪梨樹大到曾登上過紐時副刊,不幸的是,在一場暴風雪襲擊下,樹枯死了。「我心愛的大樹被暴風帶走了,而我花了一週才撿完它的落葉。」
1950~70年代的紐約事務所時期,王秋華擅長空間組織,古德曼擅於特殊剖面和建築造型,兩人各展所長,合作設計超過五十間猶太教堂,還包括了不少學校和住宅。期間曾患肺結核住進療養院兩年,工作並未中斷,王秋華仍孜孜不倦在病床上設計畫圖,「那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間。」



1979年,紐約事務所告一段落,為陪伴年邁的父母,王秋華返台定居,在學校任教。1985年設計台灣第一座現代化圖書館,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被視為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的典型,也是王秋華最珍視的一座圖書館,自此打響知名度,之後陸續完成多座現代化大學圖書館,這也是台灣圖書館建築之母的由來。
活到老做到老
王秋華興趣十分廣泛,文學、繪畫、電影、音樂都有涉獵,不但會彈鋼琴、吹長笛,還翻譯古德曼的《看見理想國:一位建築師的夢想國度遊記》和王大閎《幻城》兩本書,甚至熱衷網球,持續打到八十幾歲才停止,幾乎每年去看美國網球公開賽。
古德曼也曾頑皮地以法文頒發證書「認證」她在舞蹈、音樂、縫紉、建築、烹飪等方面的卓越才能,足見兩人深厚的交誼。她也十分好客,常邀朋友、學生到雪舍作客,定期舉辦電影會至今不輟,吃吃喝喝、高談闊論。此外,也時常邀友人看展覽、旅行看建案。
2016年,王秋華91歲,無私捐贈500萬元,推動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整修計畫,館員描述:「王老師天天來監工,自己下去丈量。我要幫忙,她還不肯。」關惠尤建築師說:「持續到九十歲,你說她還有業務的需求嗎?沒有。這件事情已經是在她血液裏頭的一部分了」
「不知道她源源不絕的這個熱量、能量是從哪裏來?」(撰文:盧國榮 攝影:楊弘熙)
更多壹週刊報導
〈台灣圖書館之母1〉華裔建築師穿旗袍跑工地 美國工人眼睛都亮了
〈台灣圖書館之母3〉她們擁特權卻拒當英雄 「酒肉朋友」說她是精神領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