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國家文藝獎的建築類獎項,產生首位女性得獎者──王秋華建築師。一般人對她或許陌生,但專業領域很多女性後輩,早已將王視為她們的精神領袖(或導師)。關於得獎,高齡 95 歲的她坦言「很意外」。我們透過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接洽,幾番斡旋,年事已高的她才同意受訪。
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形容:「王老師很在乎有沒有準備好去面對別人,尊重別人花了時間來談,是一個禮貌、一種很慎重的態度。她很在乎來跟她聊的人,有沒有清楚得到他們想知道的。」
王秋華,1925年生於北京,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碩士、華人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研究所畢業後,1950年起,在恩師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一路秉持古德曼給她的影響:「所謂建築的社會責任,就是對人是好的東西。」她學成後留在紐約,兩人合作約30年間,設計了大量的猶太教堂、學校和住宅。
穿旗袍的建築師
王秋華曾說:「我在美國大部分時間都穿旗袍,到訪建築工地時,大家會說:『穿旗袍的建築師來了!』」理事長許麗玉補充:「當時華裔女性會把旗袍當成一個正裝、一種對人的正式態度。同期的女建築師多半穿旗袍、跑工地。」

1979年她離開紐約事務所,回台灣定居,與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計現代化圖書館,並在台北工專(今北科大)與淡江大學建築系任教,將人文思想融入建築教育,教導學生觀照環境與建築的關係。她說:「建築是社會的人造環境,不能讓建築與人脫離,就像圖書館的設計,必須是讓人們喜歡閱讀、方便查資料做研究。」
台灣圖書館之母
「我本來就對圖書館有興趣。」提起愛書的往事,王秋華描述初中時天天往圖書館鑽,站書櫃旁邊看,捨不得走,管理員拍她肩膀說:「小朋友,妳可以去椅子、沙發上坐著看。」她笑答:「我一站著看就走不開。」
回台灣後,王秋華先為國家圖書館設計室內裝潢與傢俱,中原大學張靜愚圖書館是她第一座設計的現代化圖書館。她引進開架式的閱覽空間,解構1980年代盛行的、舊式圖書館要填單請管理員去書庫取書的繁瑣程序,「所有的書應該是公開的,供人自由取閱。」
建築師關惠尤描述:「讓所有書籍變成開架的形式,在1980年代是非常新的創舉,透過系統性的分類整理,讓讀者直接翻閱、接觸到紙張不同厚度、印刷的工藝等。」
之後她陸續設計彰師大、海洋、中正、文化等多座大學圖書館,不見得有華麗、巍峨的外型,卻是可親近、令人流連的人性空間。王秋華奠定圖書館現代化的基礎,讓硬梆梆的建築有了溫度,被譽為「台灣圖書館之母。」

自宅「雪舍」
建築師建造自用住宅時,最能落實、實踐自己的設計理念,於是王秋華安排我們參訪她為自己和母親蓋的自用宅「雪舍」,也是她設計的首座大廈。

雪舍的裝潢和傢俱,幾乎都是王秋華父母親老房子裏拆下來的舊木料重構而成,木頭與皮革是來自遠古的身體記憶,也是最貼心的室內材料。「所有物件都是王老師一筆一劃畫出來,做出來的。從歷史保存、從人文、從環境設計等大尺度的概念,落實到一比一,最小、最細節,結合跟人體接觸的溫度、材質、人體尺寸、人體工學等元素。」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補充:「有父母的記憶,有自己成長記憶的這些好東西,她會運用巧思,讓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王秋華和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悉心導覽解說雪舍的每個設計環節與巧思,我感歎於那幾乎是個活的、有機的場域,與戶外相融的空間,四季與光影不停的流動著、也考慮到氣流、照顧到溫濕度,「她處理的是人、是環境、是氣候、是行為、是活動,整個內蘊到外的東西。」
見屋如見人,王秋華對於設計細節的掌握和拿捏,恰如她細心對待每一場談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行為背蘊的深意。(撰文:盧國榮 攝影:楊弘熙)
更多壹週刊報導
〈台灣圖書館之母3〉她們擁特權卻拒當英雄 「酒肉朋友」說她是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