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是最接地氣的所在,它的真實面貌從不遮掩,鮮明呈現你我面前。壹週刊推出新單元【市場味】,假日帶您走逛市場,在千味紛雜中,細品各地飲食風物、一起領受小人物的生命傳奇。

「雜誌若是報出來了,人家會笑說,唉唷,那個老灰仔還再假敖(裝會)。」被五彩繽紛的毛線團團包圍,櫥窗模特兒披掛上嫩粉色圍巾、櫃子擺放價值不斐的Cashmere(喀什米爾)、Alpaca(駝羊)線團,白髮蒼蒼的店主人戴起老花眼鏡,雙手不停地轉鉤針勾毛帽。
「現在臺灣會勾這個東西的手工藝品,可以講沒有兩、三個。我算最老一輩的。」
這年頭還在織毛線,算是「少見的才華」了,更遑論這個大男人操起針線活,還有模有樣。其實謝福欽原是門外漢,一手掌上功夫來自母親謝葉春女家傳。
謝福欽回憶,民國六、七十年經濟起飛時,「織毛線」還是中學家政課的「顯學」,親手織一條圍巾給最愛的他,有如織出暖暖的幸福!更別說訂結嫁娶,毛線是必備的十二禮,親家公婆、夫妻,一家至少四份,小小份量卻是不凡奢侈品,一件毛衣的價值代代相傳。「毛衣穿久會縮水,就會再瀏(梳理)一遍,抽完線用蒸籠蒸熱,毛衣就會澎起來。」天然羊毛經得起反覆拆打,一件毛衣能保存十來年,「現在都沒人這樣做,不行就丟了。硬梆梆老毛衣穿起來像布袋,留下來是捨不得把它丟掉。」
那也是毛線生意最好的年代,新竹市二十多家毛線行,商場便占了七、八間,消費群三分之一都是外省媽媽,消費力驚人,因為她們手藝好啊!「一天八點半就開門,忙到差不多十一點,那時我家裡也沒有女生嘛,不忍心媽媽辛苦,邊看邊學就接下來了。」
「做毛線就是這樣,都是一個冬季而已,夏季就圖個口飯吃而已。」
「當然一開始也是很不願啊,但是我已經接受了。」謝福欽說,做毛線祕訣唯有耐心,挑線、起收針,沒得貪快,那時心中常想著,母親靠毛線拉拔一家六口,他從母親謝葉春女手裡接過鉤針,一挑一勾間,歲月像風一樣,輕輕一吹就過了。
「老闆,抬頭一下,我幫你拍個照」「抬頭,我就看不到了毛線啦!啊~你現在如果(報導)播出去,人家會想說,唉唷,商場還有這一間最老的店!哈哈哈」見證了毛線萌芽、風行到沒落,街邊的老毛線行始終佇立,裡頭的人存著滿足感謝,一針一線,編織出生活的一切。
(撰文:蕭惟珊 攝影:楊弘熙)
您熟悉的市場裡,也有鮮活的人間風景,希望分享給全世界嗎?歡迎來到壹週刊市場情報交換站,一起當報馬仔。
來信請寄 jo.hsiao@nextmedia.com.tw
點我看更多
同場加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