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文字工作者原名李幼新,資深影評人、2011 年獲頒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
圖片:佳映娛樂提供
法國作曲家Debussy(杜布西)姓氏中的「BU」讀音非但英文、日文讀不出來,連中文裡也沒有任何漢字可以貼切對應,只能用注音符號「ㄅㄩ」標示。
《為琴痴狂》裡的以色列少男伊丹不但正確讀出Debussy的法語發音,連曲名《Jardin sous le pluit雨中花園》也能用流利法語吐露,還指法靈巧地鋼琴演奏這首曲子。
這位少男在上流社會家庭的好教養由此可見。


養尊處優,少男伊丹並不快樂。他要跟同學們去旅行,媽媽阿娜卻要伊丹去參加音樂甄試,那是讓伊丹音樂進階的機會。
媽媽從小也不快樂,阿娜鋼琴彈得再好,她父親也就是伊丹的外公,永遠不滿意,誰能比得上這位大音樂家呢?
伊丹志不在音樂,被媽媽強求,被剝奪了幼年的樂趣;媽媽深愛音樂也不快樂,因為外公不領情。三代人的「異」、「同」搞得大家不快樂。

阿娜甚至將要分娩還奮不顧身在台上演奏得羊水破裂,可歌可泣地為音樂奉獻。
不料,生出來的兒子居然失聰、聽障。音樂、鋼琴、演奏,既發出「聲音」,又必須能聽到「聲音」,就像聲音也是電影的重要元素,何況阿娜期待自己未遂的心願轉到兒子身上,豈不成空?
於是,本片宛如一流鋼琴家的夢的浮士德版,出賣靈魂給魔鬼。阿娜把兒子調包,偷換到聽力正常的男嬰。但她可曾想過,換到身體也能換到對音樂的熱情與才華嗎?

男孩伊丹一路成長過程,就是阿娜長期嚴苛的鋼琴演奏訓續,往造就音樂神童邁進。
父親對待阿娜,苛酷得全無人性。阿娜恨透了父親,但她對伊丹過度期待,不但複製父親的殘酷苛刻,而且跟父親同樣利用藝術或音樂作惡造孽。

中產階級優雅氣質與音樂素養的背後,種種敗德、背叛、出賣、腐化,本片犀利剝開光鮮虛榮外表,洞見枱面下的醜態與惡臭。
父親待阿娜冷酷,阿娜待伊丹熱情。乍看相反,其實上一代給下一代的壓力與傷害,卻同樣深同樣可恨。
*點我看《為琴痴狂》預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