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突然對金門地區瘋狂射擊,2小時內落彈5萬7千餘發,史稱八二三砲戰,44天造成456名國軍殉職、138名百姓死亡。
整整60年過去,許多人走了,倖存的人身上留下或多或少的刻痕,總也忘不了那一天,老兵不死,對和平希望永存。
「快不認得了,看嘸!」 84 歲的陳卿拿著放大鏡在「電話裝置保養士官班」的畢業大合照上,一張臉、一張臉細看,兜了兩、三回才找到 60 年前的自己,滿頭黑髮、身形精瘦,臉上不見皺褶,看起來是有些陌生。
另一張 9 人合影照好認了點,他戴著鋼盔,笑容略顯僵硬,「這是民國 47 年 9 月 11 日,八二三砲戰第 20 天拍的,那時候要搶修,出去前先拍照,不然分開了,一個人一路,也不知誰會先死。」
陳卿是通信兵,負責有線電維護,那年來自新店山上的傻小子,進了陸軍通訊兵學校受訓,畢業前指導員說成績好的能分發到比較輕鬆單位,「我第 8 名,最後前 10 名要到金門,因為前線需要優秀的兵。」

1958年初乍到金門時沒那麼恐怖,器材與線路若沒壞,就待在碉堡休息、或加強地下堡壘防衛工程。 8 月初共軍突然往福建集中,國防部隨即宣布「台灣海峽局勢緊張,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備戰狀態」,一時人心惶惶。
砲戰前夕,故總統蔣中正搭乘洛陽艦前往金門巡視防務,今年 84 歲的連城珍正在艦上服役,「當時戰艦剛從美國接回來,總統帶隨員、高官到我們船上。 22 日那天在料羅灣外海拋錨,是坐小艇接駁到金防部。」當晚本該返回軍艦,但蔣中正先行搭機返台,「我們打電報給金防部,可是總統去處是機密,沒能講太清楚,我們不敢開走,就在那待命。」
總統前腳剛走,當晚 6 點半,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就爆發。第一枚砲彈落在水上餐廳,章傑、趙家驤、吉文星 3 名副司令官殉職。


「砲來了才知道,哇!靠北啊!真的打起來,大家臉都綠了,砲彈掉在面前爆炸,哪有什麼不會怕的?」陳卿那時在外幫忙工事,金門島煙塵瀰漫、嗡嗡作響,無線電不通、有線電斷線,軍隊雖著裝完畢準備戰鬥,「最初幾小時都在碉堡裡面挨打啊!通訊斷絕,指揮官沒下達命令不能反擊。」
深夜 10 點,不能再坐以待斃,命令下達,通信兵一組兩人背著器材、戴上鋼盔衝入彈雨裡維修。陳卿記得那天:「可能腎上腺素作用,晚飯沒吃也不知道餓。」穿梭在壕溝,賣力接回筋骨盡斷的線路,「那時候不會抖,只想趕快接通。」忙到天快亮,絕緣膠布與線材用罄才返回連部補充。長達 44 天,日復一日聽著砲彈飛、砲彈落,換線到一半就要找掩護、臥倒求保命。


烽火連天不休,究竟為何而戰?不管是軍是民都想問。坊間謠傳共軍砲彈將過期,不打白不打;也有一說金門直接危脅廈門、福州,中共誓言收復;中研院副研究員陳儀深補充說明,這場戰役是毛澤東想了解美國幫台灣的意願有多強烈。
「後來美軍供應 8 吋榴彈砲,打過去廈門火車站都爆炸,大陸可能覺得國軍火力強烈,想降低損失。加上有人斡旋調和,後來宣布單打雙不打(單日打雙日不打)。」連城珍解釋,「而且打的時間固定,要躲很簡單嘛!那個時刻不要在外面就好。」至此戰爭算是到一段落,金門共遭受 47 萬餘發砲彈,造成 456 名國軍與 138 名民眾死亡,但真正宣告結束,是在 1979 年中美建交。
60年過去了,黑白照片看不見滲進紅土的鮮血。當年 10 萬大軍、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碉堡壕溝的畫面,如今人凋落、景頹圮。
不想管比宮廷劇更多盤算與心機的國際政治角力,戰場上流血抹淚、看盡生死,世界和平才是老兵們最深切的願望,「希望天下太平啦!不要再有戰爭了。」闔上相簿,再次封存當年經歷的傷痛與驚濤駭浪,陳卿淡淡地說。 (撰文:謝君怡 攝影:林玉偉、楊弘熙、蘇立坤)
更多壹週刊報導
●【專訪】劉喬安拉K鼻中膈穿孔又傷胃 老父痛心放話至死不相見